韧性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增强社区韧性。城市当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就是社区,社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能及时应对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正常秩序,是未来城市安全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得到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建设韧性社区不仅是满足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条件。
因此,韧性社区的建设应致力于在韧性框架构建、多元主体有效联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案与增强韧性程度提升几个方面着力。
一、以社区整体安全为目标构建社区韧性框架
韧性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将社区内外与之相关的各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客观因素纳入其中,建设具有特定结构和层次的治理体系框架,以社区整体安全为目标打造系统化的模式和机制。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社区自治职能和自我服务能力。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组织资源,打破相互封闭的运行状态,推动区域内组织结构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其次,整合社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社区各元素进行有效联动的基础,在重视培育社会资本的同时,建立由居民和家庭形成的社区社会网络,发挥社会资本的纽带、桥梁和连接功能。此外,还要建立一套全周期韧性社区治理机制,从规划、服务、应急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统筹,促进社区治理体系与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效衔接。
二、优化社区治理多元主体有效联动
构建韧性社区要以协同网络化为方向,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社区内外各元素有效联动。第一,推进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政府架构影响着社会组织中其他各类组织的结构发展,也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基础。要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角度深入改革,不断创新社区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在标准制定和监督评估方面确保社区安全运行。第二,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应急组织,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动力和参与治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引导社会组织既能在社区日常公共事务治理中提供专业服务、参与基层治理,还须引导社会组织在应急处置中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分散风险以提高社区韧性建设。第三,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韧性社区建设。社区居民作为韧性社区的参与主体,需要提高安全韧性方面的全域理念共识,以提升安全韧性文化,树立正确的安全韧性评估观念。第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进一步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社区应急治理能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社区韧性机制
安全韧性治理体制建设工作将从组织领导和分工合作的角度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具体来看,建构社区安全韧性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应在多元价值理念下确定行动纲领与具体措施,然后配合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路径导向要求建立监督考核部门,规范决策机制。首先,重点考察治理者业务方面的情况和能力之外,还须重视整个人才队伍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其次,持续加强对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开展在职培训,增强治理者精细化服务的专业水平,提升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快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力量,将各类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改造,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实践中。此外,在制定应急治理体系工作措施时,推动以党建引领、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应急治理工作机制,形成具备指向性的流程响应系统,将已有风险的特征表现和案例分析进行匹配,确定需要采取具体应对措施。
四、提升智能化综合水平增强韧性程度
数字技术赋能不仅有助于社会治理体系效能的释放,也能为韧性社区应对非常态化状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发挥信息最大效用,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关键在于实现现有数据信息的聚集、流通和应用以利于社区韧性的健康发展。一是制定规章制度,保障数据应用的规范性,利用智能化技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现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将各类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中。二是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互通互动以及成果共享。将各类数据资源进行集聚后,让数据在不同部门间、部门内部进行流动,才能发挥整合数据资源的作用,形成立体式的数据网络,有效推动治理水平提升。三是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融入社区精细化治理技术之中,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数据平台,共享治理信息,进一步消除“数据屏障”和“信息孤岛”,为推进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增强韧性程度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来源:社区研究与发布